如果說:「教學是一種藝術。」瞭解學生的需求, 進來提供適合其需求的教學,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。 惟適合並非迎合,教學的目標、原則必須先把持好,才不會「手段」 成了「目的」、本末倒置。
參考來源:
參考來源:
"學生「打怪獸」 老師怎麼教?
2009/11/01【聯合晚報╱王彩鸝】
老師在台上講的聲撕力竭,學生卻在台下用手機傳簡訊或上網。老師抱怨現代學生上課不專心、不認真;學生則嫌老師LKK,上課很無趣。學者發現,問題出在師生之間的「數位代溝」,老師是「數位移民」,學生是「數位原住民」,老師如果無法在教學有所突破與創新,恐將淪為「數位災民」,大學要開始推動數位原生的教學革新。
淡江大學最近舉辦「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」,教育學院院長高熏芳提出「數位原生:教學革新的啟示」的專題報告,讓部分教授感到上了一堂「震撼教育」。
高熏芳分析「數位移民」 (Digital Immigrants)與「數位原生代」(Digital Natives,亦稱「數位原住民」) 的差異,出生年代大致以1980年代為分水嶺,「數位移民」使用email及電話,使用文字溝通、喜歡人群,雖然也使用網路,但大部分接觸的都還是實體。
「數位原生代」一出生就活在有電腦、有網路的環境中,他們有新的思維及行為模式,成為新一代的「人種」,跟屬於「數位移民」的老師和父母,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。
高熏芳說,老師常抱怨學生「快、淺、亂、雜、虛」,學生則嫌老師「多、嚴、冷、酷、殺」。
她坦承,因為上課太無趣,學生才會去「打怪獸」,老師必須了解「數位原生代」擁有哪些特質,老師的科技運用能力必須升級,創新教學策略,學生上課才不會打瞌睡或聊天。
當「數位移民」的老師遇上「數位原生代」的學生,如何把網路科技運用在教育?高熏芳舉例說,「數位原生代」平常利用即時通訊做溝通表達,所以「數位移民」可以利用msn 一對一即時教學與討論。或是利用msn白板,師生在同一個畫面上溝通或算數。
高熏芳表示,老師的教學要「投其所好」。「數位原生代」喜歡使用視覺圖像的介面,「數位移民」可以利用搜尋引擎QUINTURA來訂定新的議題,讓學生去搜尋。「數位原生代」喜歡利用網路社群來做社交活動,像facebook的餐廳經營,與其禁止學生去玩,不如利用此遊戲,讓學生練習成為教育性的活動,或是利用facebook的遊戲,創造屬於自己的心理測驗。"
- 學生「打怪獸」 老師怎麼教? - 新聞追追追 - 文教要聞 - udn校園博覽會 (在「Google 網頁註解」中檢視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